風險管理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工具,無論虛實都能表達與分析,但在實體風險的議題上,務虛不務實只會剩下空中樓閣和想像中的風險,又如何反應在實體上?
從差異比較的出發點,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中的實體風險和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CIP)的另一個不同點,在於實體風險非常重視實體,CIP則必須虛實兼顧,例如虛擬的資訊系統軟體層面也在CIP的範疇內。(再次留給前面CIP讀者一些餅干屑)
因為TCFD的重點在於氣候造成的風險,沒有實體的東西自然不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因此若不從實體開始分析就談不了實體風險評估,又或者說只能在假設之上玩數字遊戲。這樣的評論其實有些重,只是筆者覺得既然要做實體風險評估就要去正視它和克服它,同時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既然現在做得到了,那為何不去做呢? ——– 對,實體風險評估是可以很務實地去完成的。
這樣說吧,若對工業工程或製造業的品管有些許概念,應該能理解在製造業內的品質可以用六個標準差為目標去要求的,為何?因為室內環境可以精準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包含溫度、溼度、無塵室等,只要發生意外造成條件有變也可以立即干預控制,因為情境可以人為掌控。那為何到了室外想要討論氣候風險就變得不能掌控了呢? 對的,因為大氣條件不是人力能完全控制,所以就會變得被動很多。
既然無法人力干預又很被動,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去分析和預測氣候變化,從而進一步分析和預測可能帶來的風險,這個想法很直覺,所以也已經有許多單位投入到這件事情上,TCCIP就是筆者非常推薦讀者去使用的氣候資料應用平台,至少會對氣候變化有些直觀的認知,甚至有些產業已經試著用它從總體角度評估實體風險,因為氣候可以預測就相當於情境可以預測,所以實體風險可以在情境確定的假設下進行評估,例如50年後台灣某地水平面上升##公尺會造成XX影響企業因此受到$$損失,這當然是一種做法而且已經得到許多公開TCFD報告的企業所採用,只要企業能掌握到實體風險的80%(沒什麼依據,只是管理學2-8法則的概念)筆者也贊成這種評估方法,只要沒有Bug出現的話……
第一個Bug叫做氣候預測的精準度,總體層級的氣象預測(用氣象預測這個詞代表中央氣象局發布的)總是有跡可循的,例如季節、梅雨、鋒面、環流、未來一週氣溫預測等等等等。但是大家一定也有過一種經驗,明明自己當地的氣象預報說今天該下雨偏偏整日大晴天,這裡就不細論統計描述方式和地理形勢造成的誤差了,總之,從個體層級的氣象預測有一定程度機率是不準的,想當然,這個誤差也會反應在只做個體層級評估的企業,導致上一段說的方法無法採用。何謂個體層級,簡單舉例就是只有一個廠房或一個辦公室的企業,很明確在特定的地址和地理位置,大區域範範總體層次的氣象預測和氣候預測對個體不準確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個Bug叫做實體風險預測的精準度,其實前一個Bug克服不了談這個有些奇怪(因果關係斷鏈了),但是如果有一天氣候預測真的準了呢?畢竟這麼多專家和預算都還在努力著。所以還是順著脈絡破一下題。簡單來說也不是那麼一回事,什麼樣的情境對一個廠房或辦公室具體會發生什麼影響,讓企業必須將這個實體風險揭露在TCFD報告裡呢? 這是個可大可小的問題,經驗豐富的企業(例如淹過水或地震造成破壞過)是可以明確講出來的,只要企業還正常運作自然也會設法防範同樣的事情再發生,這就切入標題的一個重點了,TCFD建議的方法是嚴謹的質化情境分析及量化情境分析。
因為發生過,所以知道未來再發生會是什麼情境條件(TCFD主要針對氣候),反映在哪一個環節,知道怎麼處置(迴避、轉嫁、減輕、承受)就知道需要花多少成本,是不是也很直覺呢?這裡也舉個例子,台北捷運因為發生過納莉風災,所以知道這幾個地方淹水高度到幾公分會攤瘓數個捷運站和台北車站,就會知道哪幾個地方再加多高的防水匣門可以避免(細節有公開的完整資料可查不贅述)。請注意,無關氣候預測是否準確,而是不安全狀態的形成要件已經掌握,同時情境和影響過程的細節非常重要,能具體量化當然最好。
TCFD建議方法
沒有發生過怎麼辦呢?就不用做實體風險評估了嗎? 麻煩就麻煩在這裡呀!!傳送門1 / 傳送門2 不是無解,只是投資報酬率是否能被企業所接受。
文章內容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