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挑苦命人】,實際上麻繩和厄運都未曾選擇對象,問題也不在細處或苦命,而是【韌性】不足。
前言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 公司治理中心】所提供關於【ESG數位平台】申報作業的公開資料中,已經結合【中華民國113年1月26日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臺證治理字第1130001661號公告修正】規定的附件二內容:
其中【氣候相關議題管理】項目中與TCFD實體風險有關的ESG指標包含:
- 敘明董事會與管理階層對於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之監督及治理。
- 敘明所辨識之氣候風險與機會如何影響企業之業務、策略及財務(短期、中期、長期)。
- 敘明極端氣候事件及轉型行動對財務之影響。
- 敘明氣候風險之辨識、評估及管理流程如何整合於整體風險管理制度。
- 若使用情境分析評估面對氣候變遷風險之韌性,應說明所使用之情境、參數、假設、分析因子及主要財務影響。
- 若有因應管理氣候相關風險之轉型計畫,說明該計畫內容,及用於辨識及管理實體風險及轉型風險之指標與目標。
參考TCFD的核心要素,第1-3項與公司【治理】及【策略】關係較密切,或在完成風險評估後決定,視個別企業而定;第4項風險管理制度的整合則需依【風險管理】對應的範疇決定,若針對實體設施,可參考本網站TCFD實體風險管理與品質管理架構—設施層級 IV一文;第5-6項與未來SASB可能明確要求揭露的【指標與目標】密切相關。
基於本網站多篇文章已經從不同層次的角度討論TCFD實體風險與【韌性】的課題,本文筆者試著從【如何執行】的角度引領讀者拆解【若使用情境分析評估面對氣候變遷風險之韌性,應說明所使用之情境、參數、假設、分析因子及主要財務影響】此項,不過也僅限於原則性說明幾種常見的樣態,實際情形仍要視企業營運與實體存在情況才能提供進一步的建議。
系統層級 韌性評估重點:衝擊與緩衝
分析架構:Agent-based Model
大型企業的實體設施(諸如現實空間存在的廠房、辦公室、營業據點等)數量相對多,討論形態會偏屬於系統層級(系統層級與設施層級的定義可參考系統與設施 Versus 衝擊與機率),亦即由2個以上的實體設施的運作支持企業完整的營業活動,此形態大部份情況下適用Agent-based model(以下簡稱ABM)的分析架構、或ABM簡化的分析模型,如下圖所示。在ABM的架構下,實體設施(圖中以Agents表示)各自受到氣候因素影響(Agent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故每一個實體都需要釐清其自身特性/韌性、地理位置與當地氣候環境條件以描述面臨的氣候風險;另一方面,系統內實體設施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關聯性或相依性(Agent-Agent Interactions),從而所有實體設施受到氣候變遷或不同環境條件影響並相互衝擊,最終反應在所有Agents之上的企業營運狀況與財務。
從企業管理觀點或系統層級考量氣候風險時,對於情境與韌性評估內涵著重於:
- 考慮極端氣候或災害會發生 –> 無法完全排除風險
- 特定情境下【衝擊】降至最小或可承受的緩衝程度 –> 可承受風險
- 企業以衝擊評估決定治理方針與實體設施的營運策略 –> 可接受風險造成的後果
並行關係:結合地理資訊系統
企業的實體設施之間若屬於並行關係(可參考實體風險評估與安全防護量化績效—系統層級—弱環與並行關係),例如銀行業在各地的分行、超商業在各地的分店等,一般情況下各自獨立營運,Agent-Agent Interactions的關聯性低,同時實體設施數量多且地理位置分散,更可能具備相互支援或取代的機制或能力,即使部份區域發生極端氣候或各種災害並造成一部份實體設施損失或營運中斷,對企業總體的影響有限,故此種並行關係的企業、系統因為實體設施數量多且風險分散,不容易因為單一極端氣候事件而嚴重影響企業營運,系統本身已經屬於相對具備韌性的組成形態,在此基礎上的重點分析方向:
- 常見情境:大範圍氣候變遷造成環境條件變化。
- 分析參數:全球氣溫上升度數、全球海平面上升高度。
- 假設:
- 個別實體設施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營運,或衝擊程度有限。
- 除實體設施各自的所在位置、高程之外,若未事先盤點所有實體設施具體地理環境條件與個別韌性,則潛在假設為:
- 每一個實體設施韌性相同
- 所面臨的環境威脅相同:海平面上升
- 考量但一定程度忽略環境差異與實體韌性差異
- 分析因子:氣候變遷的程度變化、損失之實體設施數、不同程度實體設施損失或營運中斷對企業的財務之衝擊。
若企業已撰寫過永續報告書,不難發現上述分析內容與當前企業根據IPCC或TCCIP各種模型預測氣候變遷或海平面上升的主流做法相同,即考量全球氣溫因為暖化而引起的環境條件變化、海平面上升,再據此評估多少實體設施會受到影響,此種評估方式可以滿足大型企業且大部份實體設施之間屬於並行關係的系統層級樣態,只不過這樣的評估並非全部企業都適用,一方面忽略實體設施各自的韌性(包含營運狀況、BCP/BCM、事前預防、事後救災等)與當地更細微的氣候變化,另一方面也忽略了可能直接衝擊企業核心運作和財務的關鍵基礎設施、關鍵資源、必要資產,評估結果可能存在偏差,不可不慎。
所謂【關鍵基礎設施】是以個別設施對國家總體衝擊程度大小為衡量標準,用於企業的TCFD實體風險課題,即為對企業潛在衝擊程度較高的實體設施,例如企業總部所在辦公大樓管理職權集中、物流倉儲集中地處理關鍵資源調配、資訊系統機房或資料中心提供企業管理系統與資訊處理等,都是企業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設施,應另行獨立檢視,不可單純與其他並行關係下的實體設施採用相同方式分析,必須再以【設施層級】角度確認實體弱環及其韌性,否則容易低估此類關鍵基礎設施對企業造成營運中斷的機率與衝擊。
串接關係:供應鏈管理
不同實體設施之間若形成串接關係,即以【關鍵資源】的傳遞所形成的關聯性為主,例如指揮調度體系與供應鏈體系,因此實體設施之間存在營運活動的上下級或前後順序關係,不僅無法相互取代或支援,更存在活動時間序列的一連串因果關係,因此串接關係中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形成對供應鏈整體造成的衝擊,以製造業為例,供應鏈管理與關鍵資源的庫存管理向來都是顯性課題,在此基礎上的重點分析方向:
- 常見情境:上游供應商因TCFD實體風險造成關鍵資源供應中斷。
- 分析參數:上游供應商的TCFD實體風險、關鍵資源數量、安全庫存量。
- 假設:
- 供應鏈上下游以管理機制或合約關係構成Agent-Agent Interactions的強連結。
- Agents之間因關鍵資源傳遞形成的前後關係。
- 針對關鍵資源重點進行TCFD實體風險評估。
- 分析因子:關鍵資源穩定數量供給、中斷供給的時幅、關鍵資源中斷供給的數量與時間造成的衝擊、個別供應鏈成員的緩衝管理、供應鏈整體的緩衝管理、違約影響評估、實體設施營運策略調整評估。
串接關係若以供應鏈角度考量,又可再分為內部供應鏈與外部供應鏈,內部供應鏈即供應端與需求端的實體設施屬於同一家企業,因此在資訊交換、指揮管理、庫存調度上有較大的彈性;反之,外部供應鏈則可能會因為上游供應端提供資訊與配合情形而影響需求端的實體設施是否可正常營運,對大部份企業而言,水、電、通信、網路等均屬於外部供應鏈所提供的關鍵資源。
無論內部或外部供應鏈,為了確保關鍵資源傳遞順暢以維持各實體設施營運不中斷,討論韌性分為二個面向:
- 多個關鍵資源的供應源或多種資源相互替代,避免關鍵資源因為單一因素(包含極端氣候、人為、意外災害、貨運路線等)而無法取得。(亦可能以較高的代價取得替代關鍵資源,進而影響財務。)
- 供應鏈間存在足夠的【緩衝】(Buffer),避免短時間內關鍵資源缺失立即造成整體供應鏈體系的衝擊,反之若緩衝不足情況下尚未營運中斷,也可能因為營運策略調整的趕工、違約等因素造成財務衝擊。
供應源可基於採購手段降低風險發生機率,如果無法避免單一供應源,則串接關係的韌性可用【緩衝】時間長短的形式表達(可參考實體風險評估與安全防護量化績效—系統層級—串接關係 I),亦即供應鏈之間的實體設施一旦發生營運中斷或無法交付關鍵資源的情形,可以採用(包含但不限於)以下方式強化系統韌性:
- 強化上游供應端實體設施的(TCFD)風險處置機制與能力,避免影響下游需求端。
- 上游供應端發現無法避免營運中斷與無法如期傳遞下游所需的關鍵資源時,提前或第一時間告知無法交貨的資訊,以利下游需求端及早因應。
- 下游需求端提高關鍵資源的庫存量,即安全庫存量。
- 下游需求端在關鍵資源在可能短缺或已經短缺的情況下,透過管理手段因應,如降低產能、與客戶協議延後交貨等。
在一個複雜的供應鏈體系中,一個實體設施也可能同時扮演上游供應端與下游需求端,為了確保串接關係下的實體設施營運不中斷並具體評估韌性,無論內部或外部供應鏈,每一個供應鏈成員【緩衝】的【時間組成】也將決定整個供應鏈的韌性(如下圖所示)。同時,串接關係下的每一個下游需求端會受到何種程度的氣候變遷衝擊,相當程度取決於層層延伸的上游供應端其面對氣候變遷時是否具備足夠【緩衝】,從而建構維持正常營運、如期傳遞關鍵資源的韌性。
以電力供應為例:企業的供電是否穩定取決於台電的電力調度;台電的電力是否充足取決於各發電廠是否正常運作;各發電廠是否正常運作取決於燃料(煤、天然氣、核物料等)與能量源(太陽光照、風力等)正常取得;各燃料又視上游供應企業或國家的調配情況而取得。層層供需關係可知,任意一個上游供應端若缺乏韌性受到(包含但不限於)TCFD實體風險影響而無法供應,所有下游需求端都可能立即受到衝擊,因此身為供應鏈中的一員,掌握上游的供應鏈資訊以提前準備、增加緩衝、改變營運策略、增加供應源或資源多樣性都極為常見,反之,若供應鏈成員間的資訊受限,每一個下游需求端也可以適度建立安全庫存與資源短缺時的緩衝機制,由此強化韌性。以電力中斷的風險為例,企業常見做法為:建立UPS備援機制;柴油發電機提供臨時電力;擴展太陽能的電力來源,如此,仍有可能避免短期停電對企業造成衝擊。
雖然串接關係以供應鏈表示最為明顯,但只要Agent-Agent Interactions屬於傳遞關鍵資源的強連結,例如明確的從屬關係或合約關係,都會落入此種的TCFD實體風險層層傳遞的困境,此種常見的企業形態例舉如下:
- 銀行對企業的借貸關係,企業抵押的不動產或其他實體遭受TCFD實體風險而連帶遭受損失。
- 保險業對企業的承保關係,企業的實體設施遭受TCFD實體風險而須理賠。
- 資訊系統機房、伺服器透過實體的網路基地台、中華電信機房完成的資訊交換。
- 跨地域上級對下級的實體人員的層層指揮與反饋。
若未來所有企業都確實揭露TCFD實體風險,就有機會取得上游供應端或營業合作對象的TCFD實體風險資訊,也必將有助於串接關係下所有企業的韌性強化。
設施層級 韌性評估重點:機率與營運不中斷
設施層級是TCFD實體風險的分析方法中承上啟下的最小單位,從企業管理角度,實體設施是特定地理範圍內的最小管理單位,管理真實存在的人員、機器/設備、物料、生產/服務過程等實體,同時也是氣候因素會造成影響的最小實體單位,因此設施層級是企業使用ABM架構進行TCFD實體風險情境分析的Agents,用以原原本本地落實企業管理策略以及氣候因素所造成實體影響,向上傳遞至企業管理階層與評估企業財務衝擊。
從設施層級考量TCFD實體風險時,對於情境與韌性評估內涵著重於:
- 考量實體設施所在地的地理環境條件與氣候狀況 –> 有可能排除風險
- 特定情境下發生營運中斷的【機率】降至最低,或提高韌性 –> 可承受風險
- 企業治理方針決定個別實體設施的營運策略 –> 可接受風險造成的後果
設施層級是本網站最多文章討論的議題,因為它既是前述所有企業治理與TCFD實體風險管理的基礎單位,也是大部份實體韌性的管理與執行單位,企業之下只要屬於衝擊顯著影響企業營運的實體設施,就必須將該設施以更為完整的設施層級進行詳細,不會因為在系統層級已經採用並行關係或串接關係的評估方式就得以免除。
本網站設施層級的文章與討論不勝枚舉,以下僅列二篇與TCFD實體風險量化情境分析方法最為相關的文章供讀者優先參考:
在此基礎上的重點分析方向:
- 常見情境:實體設施所管理的人員、機器/設備、物料、生產/服務過程等實體因為氣候因素造成缺失、延遲、無法運作等,進而造成設施層級營運中斷。
- 分析參數:
- 實體設施的核心功能業務及其財務影響。
- 維持營運的必要資產狀態,如設備標準產能、人員正常到班。
- 維持營運的關鍵資源數量及庫存量。
- 前述實體受到氣候影響而進入不安全狀態的具體條件。
- 採取營運不中斷作為(BCP/BCM)與風險處置作為的預期效果。
- 曾發生營運中斷的氣候條件(若有相關經驗)。
- 假設:
- 以【營運中斷】或【核心功能業務無法運作】為風險管理的衡量指標。
- 基於實體設施【營運中斷】或一部份【核心功能業務無法運作】造成企業財務衝擊
- 低於此標準的細部財務影響可能忽略
- 任一必要資產功能喪失,或任一關鍵資源缺失,隨即造成實體設施【營運中斷】或相應【核心功能業務無法運作】。
- 【營運中斷】或【核心功能業務無法運作】的嚴重程度與實體設施韌性的衡量形式為【時間】長短。(請參考TCFD實體風險韌性量化指標—設施層級)
- 設施層級內的實體(人、機、料等)已全數清查,或確實掌握必要資產與關鍵資源。
- 已知必要資產與關鍵資源進入不安全狀態的衡量標準,或透過PDCA流程確立不安全狀態的衡量標準。
- 以【營運中斷】或【核心功能業務無法運作】為風險管理的衡量指標。
- 分析因子:
- 實體設施所在地點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
- 實體設施營運中斷或個別核心功能業務中斷,其時間長短對企業造成的財務影響。
- 實體弱環:基於氣候變化、空間條件、時序推演下,最先進入不安全狀態或缺失功能的實體(人員、機器/設備、物料、生產/服務過程)。
- 氣候因素弱環:既有實體(人員、機器/設備、物料、生產/服務過程)基於氣候變化在多重環境條件(溫度、溼度、降雨量、風速、風向、地震級數等)變化下,最先進入實體弱環不安全狀態的環境條件。
- 針對實體弱環、氣候因素弱環,所採取風險處置作為/BCP的成效:
- 確實避免營運中斷或個別核心功能業務中斷 (發生機率可以降至0)。
- 前項無法達成時(發生機率無法降至0),拖延營運中斷或個別核心功能業務中斷的時長 。
- 外部支援可以抵達的時效。
- 特定氣候條件下,進入營運中斷後的災情控制的能力:最小化核心功能業務、必要資產、關鍵資源的缺失數量。
- 特定氣候條件下,恢復所有核心功能業務至正常運作的時間。
分析方法的組合應用
從TCFD實體風險的風險管理角度,企業的資本額或規模並不是分析方法的判斷基礎,各地氣候變遷的程度、個別實體設施(Agent)的韌性、實體設施營運中斷的交互影響、綜和所有實體對企業的衝擊程度才是用來決定分析方法的依據,因此企業必須視其營業樣態、實體設施分布與關聯性(相依性)、實體設施營運性質、個別實體韌性等才能確認適合的分析方法,再次重點整理如下:
- 以區域據點或加盟性質為主的企業,適用平行關係為主的評估方式。
- 以管理指揮體系或供應鏈服務為主的企業,適用串接關係為主的評估方式。
- 實體數量少或企業的關鍵基礎設施,適用設施層級為主的評估方式。
企業評估TCFD實體風險與韌性必定適用上述1個以上分析方法,同時設施層級的分析幾乎無可避免,大部份情形需要結合2個以上與其他企業的產業資訊進行綜和分析,確認不同情境分析下的真正弱環,即為企業真正的TCFD實體風險弱環,強化其韌性正是企業在TCFD實體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
除了分析方法的選擇之外,隨著永續報告書的每年揭露,建構風險品質改善的PDCA循環尤為重要,不僅是為了持續追蹤外部氣候變遷的變化程度,企業內部也同時在持續改善設施層級的韌性(機率與營運不中斷)與系統層級的韌性(衝擊與緩衝),方能完全滿足【TCFD對情境分析的要求】。
可能不適合以ABM架構分析的樣態
ABM的分析架構雖然符合大部份企業面對TCFD實體風險的樣態,誠然產業種類與營業型態眾多,並不能所有產業都能一體適用,也可能必須結合其他分析方式或以產業獨有的機制評估,包含但不限於:
- 旅遊業:旅行地點基於規劃行程持續變動,以人、車為最小實體(Agent)單位,實體位置不固定。
- 運輸/郵務/快遞業:貨物遞送地點、行程因應客戶需求持續變動,實體位置不定。
- 跨地域連續性實體:如高鐵、臺鐵、捷運、電力網絡、自來水管道、天然氣管道、工業管道等,在實體連續性上必須同時衡量不同地域的氣候威脅因素與實體整體韌性進行評估。
無論如何,找出對企業營運具關鍵性質的實體、確認實體與情境的弱環、強化弱環的韌性,正是TCFD實體風險的管理重點。
結語
看似複雜的問題,只要視角正確、方法合適、資訊完整,都能迎刃而解!!
企業是法人而非實體,但是必須依賴諸多實體才能執行企業營運,即使是一人公司,公司負責人也存在TCFD實體風險的威脅;即使是元宇宙中的虛擬世界,伺服器機房或資料中心也真實存在並需要電力供應,因此沒有企業可以自外於TCFD實體風險這個課題。
面對存在實體的風險(天災、外部入侵、職業安全衛生、戰爭等),風險管理除了機率與衝擊之外,韌性才是隱藏在傳統風險管理架構之後的核心要素,決定企業能否持續營運或實現永續,此外,也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國家與社會的穩定與永續。
韌性評估的能力建構在風險管理的基礎上,韌性也是風險處置(迴避、降低、轉嫁、接受)中的最後一道防線:接受並具備足夠韌性以承受風險,只要極端氣候的可能性無法消除,檢視自身風險並落實韌性作為就有其必要性。
日前至政大企業永續管理研究中心拜訪,聽從多位師長們的指導,本文試著在諸多理論與方法之上,從滿足主管機關的要求出發,用最淺顯、直接的方式闡述進行韌性評估的相應方法與重點資訊,希望有助於企業高階管理層一窺TCFD實體風險與韌性的課題全貌,也讓落實TCFD實體風險管理的承辦人在執行量化情境分析與韌性評估的工作時有所參考。
文章內容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謝謝!!
若有疑問或需求可洽詢CIPService@nbhic.com,或加入我們的Line客服小幫手。